问题1、过分向导师知道某些信息。
海天考研发现有的考生通过各种渠道得知导师的联系方法后,便挖空心思知道某些信息。作为导师能理解考生迫切的求学心情,但决不可以容忍过分的需要。比如,一些初试合格的学生,会通过电话、邮件、乃至导师的同事、熟人来认识复试的内容、复试导师的组成等等。绝大部分导师对此是反感的,由于这不利于知道考生的正确状况、不利于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学生、干扰了正常的招生工作。据悉,大多数导师不但不会泄漏复试内容,反而对这类考生会有一些抵触反感情绪。还有一些考生反复询问复试的方法、复试的项目、复试参考用书等,其实这类内容在招生简章上都十分了解地刊登着,考生自己不查,反而需要导师来解答或告知。这对考生是十分不利的,由于你一个人都不会查阅有关公开的、十分容易查阅到的资料,以后怎么样去查找更为难找的资料呢?这种学生的能力总是会遭到导师的怀疑。
问题2、过于频繁地联系导师。
虽然考生确实有必要与导师联系,但海天考研提醒考生必须要注意方法。比如,一些求学心切的学生会反复打电话与导师联系,倘若有若干如此的同学与一位导师联系,必会干扰导师的教学科研工作的进行,乃至影响导师的正常生活。比较适当的联系方法是通信。学生可在信中介绍我们的基本状况,如名字、年龄、性别、毕业学校(历届生可介绍工作单位与历程)、本科所学过的主要课程、毕业论文题目与要素、过去阅读过的主要书本等。若导师感兴趣,便会与你联系,一旦该考生进入到复试阶段,成功率会高中一年级些。比如,去年某高校就有一位导师,在与调剂考生进行联系时,发现该生大学毕业论文与我们的研究课题完全一致,立刻需要该生把毕业论文寄来,阅读后十分认可,最后的结局是双方都期望得到的结果。
问题3、询问毕业后就业问题。
有个别考生在与导师获得联系后,还会打听该专业毕业后探寻工作的状况。自然,探寻工作确实是考生的头等大事,但作为导师,更关心考生对学术的追求,由于他们是常识传授者而非工作介绍者,假如读研就是为了留在大城市、为了探寻工作,那样你不必来参加考试,你干脆直接去找个工作得了。
期望以上三个问题,考生在和老师联系时,可以防止,并且祝2025的考研同学复试顺利!